“我們希望大家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為契機,把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做得更好,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樣板?!?月28日,在安吉舉辦的“考古山房”學術沙龍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這樣給安吉提出期許。
王巍理事長口中所說的“全國樣板”,說的其實是安吉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運用的“政府主導+專家坐堂+社會投資”的全國首創新模式,經過長達5年的規劃建設和1年多的開放運營,這一模式已經開始初步顯現它的力量。
2月28日,由湖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安吉縣人民政府主辦,“風從長安來·春至安吉游——20億安吉文旅消費券派發啟動儀式暨漢陽陵文物特展開幕儀式”在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行,活動邀請400多位各界嘉賓和游客參與,遺址公園熱鬧非凡。在當天活動上,安吉多家景區和文旅企業將陸續向社會投放了各類優惠福利數億元,其中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投放2000萬消費福利。
將全縣的年度重大文旅活動安排在遺址公園,這正是“政府+考古機構+社會力量”這個模式共同努力的結果,考古機構和專家坐鎮發掘、保護和研究歷史文化遺產,社會企業投資開發建設遺址公園,政府部門大力支持、引導和政策支持,三贏的局面正在慢慢打開。
專家引領
為遺址保護利用發展明確定位與方向
在28號當天舉辦的“考古山房”學術沙龍,邀請到了王巍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良渚博物院院長徐天進,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漢陽陵考古陳列館首任館長、西北大學教授焦南峰參與,由良渚博物院副院長馬東峰主持。當天的主題是“大遺址考古與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建設運營的思考”,這一主題也正是很多考古遺址公園所面臨的問題。
在沙龍中,三位專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到,考古遺址公園首要目標是保護,堅持保護第一不僅是一個基本原則,也是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的首要要求。近年來,安吉考古遺址公園的保護工作也在嚴格按照文物保護和國家相關規章制度要求推進。當然,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也是得到了國家文物局、浙江省、安吉縣和全國各領域專家和領導的支持。
堅持教育導向,是安吉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一個特色和方向。依托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的發掘和研究基礎,考古公園中的遺址博物館展陳和遺址公園的功能區域規劃方向都得到了明確,也形成一個特色。
活動當天,由良渚博物院主持,浙江各遺址博物館參與的“浙江省博物館學會遺址館專委會2023年第一次會議”也在安吉召開,各博物館專家一起商議遺址博物館發展。
企業投入
為遺址公園建設發展投入資金與資源
安吉古城引入第三方社會企業綠郡公司作為建設方,明確企業前期投資建設任務,授權企業在規定年限內實施旅游運營。據了解,截至目前,社會力量投入該遺址公園建設資金達到4.5億元。同時引入先進管理人才、市場經驗和競爭機制,為遺址保護傳承利用注入新鮮活力。
企業為遺址公園投入建設,設置考古現場展示區、考古保護中心、遺址博物館、生態自然體驗區等8個功能區。2021年12月份,聯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創新舉辦兵馬俑南巡鄣郡特展,吸引游客4.2萬人次,全方位展示安吉古鄣文化底蘊。同時,露營和研學游也火熱開展。
2月28日的活動,遺址公園的運營單位向社會派發了2000萬消費福利,共分成“禮包派送、普惠滿減、酒景套餐、全域旅游卡卡通”等多種形式,分批、分期逐步實施。相信這一福利將為遺址公園帶來眾多的客流和收益。
政府支持
為公園建設提供政策保駕與護航
安吉古城遺址從遺址的開發建設,土地規劃等方面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為推進遺址公園建設,安吉開展全域土地整治,劃定遺址保護公園范圍,遺址公園面積共計3052畝,其中租賃土地面積1876.4畝,征用322.1畝。
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還爭取到國家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完成龍山墓群環境整治工程、中央和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完成大遺址安防工程建設。此外,縣級財政每年投入20萬元聘請16名文物保護志愿者全天巡查保護。
據了解,2023年是遺址公園正式獲評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后的第一年,安吉縣委、縣政府圍繞古城考古遺址公園將開展繼續提升大遺址片區智慧監管平臺、啟動八畝墩保護展示工程、遺址公園運營經驗總結提升、開展考古研究及研學旅行等五項重點工作,充分利用安吉獨特的長三角幾何中心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全域旅游的整體優勢,推動遺址公園文旅融合大發展。
社會認可
為遺址公園發展持續發展動力與生機
做得好不好,市場和觀眾的反饋最直觀。據了解,近年來,安吉古城遺址公園項目盤活舊房4700平方,農田加山林流轉4700畝,每年帶來村經營性收入180多萬元。系列考古主題旅游產品,大力帶動當地旅游經濟。2021年,第三方公司實現旅游收入590萬元,帶動民宿、農家樂等住宿、餐飲消費9000萬元,白茶、竹筍等農產品銷售1.2億元。2020年,古城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365萬元,近3年年均增長70.5%,2021年直接帶動周邊800余名村民就業,就業村民年增收約5萬元。
除了經濟收入,也豐富了當地居民精神文化體驗。2月8日活動,由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和安吉古城遺址博物館共同舉辦的“風從長安來——漢景帝和他的鄣郡”文物特展,據了解本次展覽帶來了100多件文物,其中珍貴文物超過六成。讓長三角游客能近距離體悟漢文化之美,也為安吉“秦漢郡治文化”走出去鋪上了一塊嶄新的磚石。
展覽分為了策馬飛輿(車乘)、衡量盛景(量器)、倉廩豐實(生活器具)、漢家風韻(侍從俑)、六畜俱興(動物俑)、漢室光華(建筑材料)六個特展單元,向觀眾展示了享譽中外、被稱為“東方維納斯”和“東方大衛”的著衣式陶俑,神態怡然、類型多樣的各式侍從俑、動物俑,及彩繪陶鼎、銅鏡等。
配合展覽,“安吉考古大講堂”第一講也正式開講,焦南峰教授做了“漢景帝的地下王朝”主題講座分享,通過“文博圈”線上視頻平臺進行直播,他給線下幾十位觀眾和線上2萬人次觀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的學術科普講座,不少觀眾甚至專程從外地趕來聽講和觀展。
活動當天,安吉古城設置的“漢越故事”文化展示、“金川魅力”文旅展示、“藝趣市井”民俗體驗、“大漢雅集”文化互動、“漢學禮儀”研學宣教活動區域也深受觀眾喜愛。漢越文化共舞,蹴鞠、射箭、投壺、刺繡、煮茶、花藝、花燈等精彩紛呈的民俗文化體驗項目贏得了大家紛紛嘗試體驗和打卡拍照。
當然,要真正成為“全國樣板”,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如徐天進教授在沙龍中所說:“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在才剛剛起步,還處在探索階段,但正在朝著預期的目標和方向前進,還需要各個單位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
我國各類考古遺址數量龐大,類型豐富,每個考古遺址的文化內涵、時代背景、地理區位和經濟條件都不同,不可能通過某一種通用的模式去建設,但是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和發展運營模式,確實為國內其他考古遺址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探索經驗和學習參考樣板。在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社會化參與的將會帶來更多可能。
浙江安吉,余村開放發展吸引全國目光,溪龍數字游民聚集詩和遠方,安吉古城遺址孕育著千年歷史文化新的希望,未來可期!